試論孔子與嚴復
試論孔子與嚴復
柯遠揚 藍雪花
作者簡介:柯遠揚,男(1938~),福建師大社會
藍雪花,女(1973~),福建師大人武學院教師。郵編:350007
[提要]孔子與嚴復,兩個偉大的歷史人物,生活在不同的時代,相距約2400年,但他們的思想有的卻息息相通,一脈相承。筆者從不同的歷史時期實際出發,分別概括出他們各自的“三個第一”,但因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生活環境的變化,兩人顯然也有不少明顯的差異。本文就愛國、教育、中庸及嚴復對孔子儒家思想的離異與回觀等四個方面,分別加以論述。
[關鍵詞]孔子嚴復愛國教育中庸離異與回觀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第一個提出了“有教無類”、“庶、富、教”;第一個提出了“為政教民”;第一個成功地實踐了“因材施教”。
嚴復(1854—1921)是中國近代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卓越的教育家。他第一個將進化論觀念引進中國,介紹西方的新思想,是全面有系統地傳播西方思想的啟蒙導師,就近百年的中國思想發展史看,他是“一位劃時代的人物”①;第一個大量譯述西方社會科學書籍,以近代科學思想理論和方法來分析中國近代社會現實和歷史文化理性,把中華民族的存亡放在近代世界進步潮流中去考察,論證了“中國必不亡”、中國能自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自信心,并指出了中國走向近代化、走向富強的具體道路;第一個完整準確地提出了提高民族素質的“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和“德育、智育、體育”并重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方針和方法,這既是他學習西方探索真理的結晶,也是數十年從事教育的經驗總結。
孔子與嚴復,一個生活在古代,一個生活在近代,兩個相距約2400年,筆者從不同的歷史時期、兩個偉大人物的不同實際出發,分別概括出兩個“三個第一”,可見他們的思想有的是息息相通的,但因時代的變遷、人物生活環境及個性的不同,顯然也有不少明顯差異?,F就愛國、教育、中庸及嚴復對儒家思想的離異與回觀等四個方面,分別論述如下。
一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愛國主義光榮傳統。列寧曾經指出,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我們認為,這種情感是產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內在動力,也是民族的凝聚力。但愛國主義有著豐富的內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歷史內容和階級內容。
孔子主張“尊王攘夷”②,維護華夏族和魯國的安全。在今天看來,“攘夷”無疑帶著狹隘民族主義的觀點,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確實反映他維護包括魯國在內的中原華夏國家,免遭“四夷”(四周曰夷、狄等少數)侵犯的愛國主義思想。
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齊魯夾谷(今山東省萊蕪境內)之會,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并攝行相事在保衛祖國方面取得外交上的重大勝利,建立了卓越的歷史功勛,齊景公的預謀全部破產,不得不將從前侵占魯國的鄆、汶陽、龜陰三田(即汶陽三田)歸還魯國“以謝魯”。之后,魯國特“筑城于此,以旌孔子之功,命名曰“謝城”③。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齊國伐魯,孔子驚悉敵情,焦急萬分,立即召集魯籍弟子指出:“夫魯,墳墓所在,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為何莫出?”④,短短數語,鮮明地反映出他的沸騰的愛國熱情,深深地揭示他與祖國的血肉關系。在孔子的有力號召下,門人弟子紛紛行動起來,為保衛祖國而斗爭,終于取得了“存魯亂齊”的勝利。
顯然,今天的中國,是古代中國的發展,但是,歷史上的中國不等于今天的中國。春秋時期的齊國與魯國同屬于周的封國,各自有自己的土地、人民和主權,具備了獨立國家的要素。它們之間的你爭我奪,進攻與反擊,不能簡單一概視為“無義戰”,實際上還是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鬃訄猿终x立場,力主自衛反擊,粉碎齊國一次又一次的非正義挑釁和進攻。我們應該充分肯定孔子衛魯抗齊的愛國主義的精神,它對中華民族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從古到今,歷史上不少文臣武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孔子愛國思想的熏陶,近代偉人嚴復,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孔子愛國思想的深刻影響。
嚴復的愛國思想有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為便于掌握其形成發展的脈絡,現分三個階段加以論述:
1、早年愛國思想在福州形成
嚴復字幾道,生于清咸豐癸丑三年十二月初二日(
(1)傳統教育的影響。嚴復父親嚴振先國學造詣很深,行醫之余,親自教他讀書。到了他七歲,才讓他進私塾。九歲遵父命回陽歧鄉跟五叔嚴厚甫(1879年舉人)學習《大學》、《中庸》之類課程。十一歲那年,其父又特聘學識淵博、思想境界比較開闊的宿儒黃宗彝(少巖)來家教讀。次年,黃老師病卒,其子拔貢黃孟修先生來接館,繼續對嚴復進行儒家思想和傳統文化教育。嚴復自幼聰明,從小接受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打下了寬厚的國學基礎,也深受孔子傳統愛國思想的熏陶。
(2)父母身教言傳的影響。嚴復父親嚴振先繼承祖業,醫術造詣很深,臨床經驗豐富,是當地著名的中醫師,南臺島64鄉,他的大名到處傳播⑥。清同治五年(1866)六月,福州霍亂流行,振先晝夜不停地救治病人,終于被傳染而不治棄世。嚴振先對醫術精益求精,不計報酬,熱心為民眾治病,良好的醫德,忘我的工作精神,對嚴復頗有影響,使嚴復懂得了應該熱愛民眾,好好做人的道理。母親陳夫人是貧民女兒,她勤勞樸實,善于耕作和做針線活。嚴復從小就幫家里干些零活,培養了勞動習慣和對勞動人民的感情。父親的教育,為嚴復的愛國思想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3)鄉賢愛國事跡的教育。嚴復生長在鴉片戰爭后不久,鄉賢林則徐的抗英禁煙的偉大愛國行動,東南沿海人民的抗英斗爭故事,在福州一帶廣為傳播,使他的精神大為振奮,也在其幼小心靈播下愛國種子。家鄉尚書廟內抗元民族英雄陳文龍⑦威武不屈的高尚民族氣節的形象,也給他莫大鼓舞。1918年,嚴復回里養病,特意到尚書廟祭祀陳文龍。
(4)社會環境的影響。鴉片戰爭失敗后,祖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福州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之后,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給嚴復帶來了無限的精神創傷。青少年時代的嚴復對此現狀不滿,在家庭的熏陶下、在名師的教導下、在民族英雄的感染下,從小就立志救國圖存,探索國強民富的途徑。
2、中年愛國思想的發展
中日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和“馬關條約”⑧的簽訂,清政府財政徹底破產了,統治搖搖欲墜。帝國主義各國加緊對中國侵略,你爭我奪,各自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面對著面臨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嚴復身在學堂,心系國家前途命運。嚴復憤慨之極,奮筆疾書,1895年在天津《直報》上連續發表了《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救亡決論》等警世名篇。這些文章是猛烈地批判封建專制、提倡資產階級科學與民主、主張變法圖強的檄文。
1898年戊戌變法至辛亥革命前,嚴復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專心于翻譯工作,譯有《天演論》、《法意》、《原富》、《穆勒名學》、《社會通銓》、《群己權界論》、《群學肆言》、《名學淺說》等八部重要著作,這些譯作都凝聚著嚴復深厚的愛國感情,都有明顯的愛國傾向,其中《天演論》所表現的愛國思想尤其突出。
根據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嚴復譯述了《天演論》。1898年《天演論》的正式出版,轟動了整個中國,無數版本傳向大江南北。在這部譯著中,嚴復加了29條按語,有的按語甚至比譯文還長,足見其用心良苦,他借《天演論》的“優勝劣敗”的生物規律和《與天爭勝》而終“勝天”的原理,向中國人民指出:“存亡生死,其權仍舊操于我”⑨認為如能順應“天演”規律而實行變法維新,就會由弱變強,種族不可墜,國家可永存,中國就可得救。他又運用了進化論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基本原理,敲響了中華民族救亡的警鐘,鼓吹變法維新、救亡圖存,喚起廣大民眾愛國熱情。結果,譯著成了當時愛國者的救國救民的理論武器,也將他推上了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的寶座。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囚,六君子被殺,嚴復義憤填膺,寫下“伏尸名士賤,稱疾詔書哀”的名詩,以抒發他心中無限憤慨,以表達他強烈的愛國之情。
3、晚年愛國情懷矢志不渝
嚴復到了晚年,感到自己對國家已無能為力了,但他仍把希望寄托于兒女身上。要兒女們“不忘七尺軀,為國補缺漏”,這種為國之心,可謂苦矣!嚴復在回鄉養病之時,貧病交加,經濟十分困難,仍然捐款兩千元大洋修建尚書廟,為的是紀念南宋的民族英雄陳文龍,來寄托他的愛國情思。直到臨終給后人留下“須知中國不滅”這句愛國名言,更可以看出嚴復由生到死是矢志不渝的、偉大的愛國者情懷,令人感嘆不已。
二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史上是光輝燦爛的,在春秋時代,他獨倡私人授徒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西周以來貴族壟斷教育的傳統,把教育普及于平民,擴大了廣闊的教育領域,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教育革命的一大創舉??鬃右浴皩W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獻身于教育事業達40余年,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鬃拥慕逃枷朐凇墩撜Z》一書中,得到集中的反映,該書可看作是人類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也是傳世最久遠、影響最廣泛的一部教育著作。
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即人能使道發揚光大,不能憑藉道來弘大個人。在講學問上,其本意在發揚人能做人的道理??鬃拥慕逃枷胧窍扔腥嗽儆姓胬淼娜吮舅枷?,而不是先有真理或神再有人的。在人與道的關系上,總是以人為主角,道只不過是輔助做主角的人,就是人先動身,道再跟隨的。道在我們身旁,能使道發揚光大的人,其道就弘大其人。這個“道”的真意究竟是指什么呢?有人認為很難體會,故“不加臆測”只好就字面來翻譯;有人認為“所謂道,就是真理,這是一個抽象名詞,呆板的,它不能弘揚人,須要人培養真理,這就是重點,所以孔子始終講的是人文的文化”筆者亦同意后一種解釋。
孔子教育思想的根本主旨就是人格教育,大體包括道德教育、個性教育、終身教育、精神教育等等,在此也就不展開論述了。
嚴復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繼承了孔子先有人才有真理的人本思想,跟隨著時代前進,他開拓了中國近代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是中國近代教育的先驅。1879年嚴復從英國格林尼次海軍大學學成歸國后,先后擔任福州船政學堂教習,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辦(校長),上海復旦大學(復旦大學)校長,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總監督(校長),安徽安慶師范學堂校長,前后掌教近30年,在這繁重而清苦的30年教育實踐中,身體力行,著書立說,翻譯了西方大量哲學思想名著,曾發表過大量有精辟見解有關教育問題的論述并自成體系,努力探求教育救國之路,提出一套具體的方案,一套系統的理論和方法,那就是“標本并治”。
治本,就是“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所謂“鼓民力”,就是提高人民的“血氣體力”,注意操練形骸,提倡醫學,要求禁食鴉片和去掉婦女纏足。所謂“開民智”,就是提高人民的“聰明智慮”,也就是要求廢除八股和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文化,他主張:“不獨破壞人才之八股宜除,與宋學(理學)詞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閣也”同時提倡西學。他認為:“西方的學問,以實際的事物為研究對象,讀書只是參考。所以學問才能不斷進步,才有實際用處,這才是真正的“開民智”。中國的學問,即以書本為研究對象,讀書就是學問的一切,始終逃不出古人的框框,這種學問沒有用處。今日以八股取士,就是毀滅民智。所謂“新民德”,就是興民主,設議院。其實質是擯棄封建道德觀念,采用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平等”的社會公德和政治制度?!按巳?,自強之本也”。嚴復認為自強之本“唯急從教育上著手”,提高民族德智體的素質,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否則“民力已茶(niè音聶疲倦)民智已卑,民法已薄,雖有富國之政莫之能行”。不提高民族道德素質和民族科學文化素質,只抓經濟建設,那就是“舍本言標,則其標雖治,終亦無功”。
治標,就是“練兵、籌餉、開礦、通鐵路、興商務”,就是搞經濟建設和軍事建設。因為,當時中國的情勢實在太危急了?!安粸槠錁?,則無以救目前之潰敗”、“將立見覆亡,本于何有?”因此,從實際出發也要治標?!皹怂跃冉袢罩?/SPAN>(diàn,舊讀yǎn)?!???傊?,嚴復提出以開民智為中心的“標本并治”的理論,這一超前性的思想,對建設近代富強國家的客觀規律的正確揭示,至今對我們國家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仍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三
嚴復的處世哲學始終恪守孔子的中庸之道,從此可看出孔子思想對嚴復的深刻影響。何謂“中庸”,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認為孔子中庸的本義既不是折中,也不是調和,既不是“過猶不及”,也不是“去掉有害的兩端”,而是“執兩用中”。這個“兩”就是“兩端”,是指人與己、文與質等矛盾的對立面而言;“執兩”就是把握兩端,否則離開了兩端,“中”也就不存在了。這個“中”是指對立面的統一、聯結、和諧平衡等等,它是質的概念?!坝弥小钡囊馑际强隙ㄙ|的安定性,為此質的安定性要反對過和不及。它不是中間的意思,更不是折衷主義。我國一些成語,諸如恰到好處、適可而止、若即若離,似乎都有中庸精神之貫注。
在孔子哲學中,禮是框架,仁是血肉,君子人格是價值取向,小康社會是理想目標,有了這些,孔子哲學已經自成體系。然而,如果沒有中庸就顯得太刻板、太規矩、太世俗、太整齊,有了中庸,就富有靈性、神秘莫測、巧妙變化。因為中庸,使孔子哲學在規矩中貫穿了巧妙,既整齊端正又變化流動,顯得更加完美。
盡管中庸一詞在《論語》中只出現一次,《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甚至矣乎!民鮮久矣”。但孔子在談及其他一些問題時,都隱含了中庸原則:諸如子曰:“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師也過,商也不及”?!百|勝文則野(粗野),文勝質則史(虛浮),文質彬彬,然
嚴復自幼攻讀《大學》、《中庸》等四書五經。如他自己所說:“慎獨工夫”就是要求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雖愚必明,雖柔必剛;仁者人也,擇善固執等作為處世哲學的基本原則,也就是中庸之道。
1895—1898年嚴復積極倡導維新變法,在傳播維新思想方面貢獻很大,但他始終主張“漸變”,主張合乎“自然”(即“天擇”),反對刻意人為的過激行動。他竭力鼓吹維新變法,但沒有象康有為、梁啟超等那樣激烈的政治活動。他既與康、梁有聯系、相呼應,但同時保持與洋務派名士的過從,與袁世凱還有近十年的交往。這些正是他倡導西學救國,但仍以中庸之道處世的表現。也正因為如此,他才避免了維新黨獄之災。他說:“夫人類之力求進步固也,而顛階瞀亂,乃即此為進之時,其進彌聚,其涂彌險”。由此可知,他認為戊戌變法失敗原因就在“過”字。
嚴復恪守中庸之道,比較集中地體現在1904年前后他撰寫的《老子評點》一書中:
《老子》第五章中說:“多言(政教法令)數(通速)窮,不如守中?!逼湟馐钦顭┛练炊铀贁⊥?,不如持守虛靜。嚴復批注:“患常出于所慮之外也。惟守中可以不窮?!薄胺蛑姓吆?/SPAN>?道要而已”。老子說的“中”系指中正之道,含無為之道的意思,與孔孟所說的“中庸之道”有所不同,然“中正”與“中庸”有相通之意,就“中正”而言,有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含義。嚴復批注顯然針對立憲派、共和派的首領們言激失中而誤國害民,違背了“中正之道”、“中庸之道”,認為政治改革惟有“守中”,才有望成功。
《老子》第八章中說:“上善若水”。嚴得批注:“以水喻道”。意思是說“中正之道”、“中庸之道”就如同水流,應順熱而為,合乎自然。漸進似慢,而能致遠;水似柔弱,而能克剛。亦即中庸之道所說的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老子》第五章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用草扎成狗,供祭祀時用)?!币饧刺斓責o所偏愛,任憑萬物自然生長。嚴復批注“天演開宗語”?!短煅菡摗返谝徽轮v的就是物競天擇,“物競者,物爭自存也”;“天擇者,擇于自然”。而老子講的“天地”,也是指自然存在,“芻狗”即萬物。顯然嚴復把《天演論》與《老子》折中合一了。在嚴復看來,“天擇”與“天地不仁”都揭示了一條真理,即一切變化都應該自然而然的,就社會變革而言,不及或過頭就是違反了自然而然,達不到變革的目的。
四
嚴復對孔子思想與儒學的認識,可以說經歷了一個離異到回觀的演變過程。學術界一般以1898年戊戍變法為界,在變法之前,他是個西學的積極倡導者,傳統文化的叛逆者,尖銳地批判
嚴復從小熟讀經書,接受了十分嚴格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1866年,嚴復報考福州船政學堂,當時作文題目《大孝終身慕父母》,嚴復名列第一,可見其國學功底之深。1867—1871年,嚴復在船政學堂學習,受到了較為系統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學教育。1877—1879年嚴復被派往英國留學。這期間他不僅認識到中國船炮等物質文化不如人,而且認識到政制、學術也不如人。正如梁啟超所說:“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第二期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是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那時嚴復所表現出對國家局勢的關心、勤學、機智和敏感,曾引起清政府第一任駐英公使郭嵩燾的賞識。二人年齡雖然懸殊,卻引為忘年之交。每逢假日或閑暇之時,嚴復總是到使館與郭嵩燾“論中西學術、政制之異同”。這可以說是嚴復對傳統文化的最初反思與離異。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陰歷甲午年間)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嚴復則主要著眼于影響政治制度變革的社會文化機制,進行了反思。他從資產階級民權觀念出發,尖銳地批判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并對封建專制的思想基礎——孔子所創立的儒學進行了猛烈的抨擊。1895年嚴復在天津《直報》上連續發表了四篇政論文,其中《辟韓》一文,最激烈抨擊儒學價值,他從老子學說中發掘民主思想的因素,批判儒學君主專制理論。他在后來的《老子評點》里,明確地指出了儒道在政治上的對立:“夫黃、老之道,民主之國之所用也……君主之利器,其惟儒乎!”嚴復肯定了老莊崇尚自然反對禮教的意義說:“老氏莊周,其薄唐虞,毀三代,于一是儒者之言,皆鞅鞅懷不足,豈不故哉!老子之言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禮者誠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眹缽瓦€認為,老莊學說與現代西方思想有許多相通之處。
1899年,隨著戊戌變法后形勢變化,嚴復提出了“新舊二學并存具列”的主張,這可以說是他回觀傳統文化的起始。嚴復在辛亥革命的愛國、維新、立憲和革命斗爭不斷發展的現實環境中,恪守中庸之道,反復論述中西學的關系,主張中西學并存融合,其思想傾向甚至逐步向傳統文化傾斜,曾說:“五信之中,孔孟所言,無一可背”“經史詞章,國律倫理,皆不可廢”,這都反映了嚴復對孔孟儒學的回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嚴復更是為之震驚。他看到歐戰多年,糜錢殘命的現實,改變了他從前信仰西方文化的心理,多次深有感觸地談到:“西國文明,自今番歐戰,掃地遂盡”,回觀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澤被寰區”。直到最后,嚴復不僅喊出西方文明掃地殆盡,孔子思想必將大行其道的話,而且喊出了西洋近3000年的進化,只做到了“利己殺人,寡廉鮮恥”八個字,對西方文化幾乎否定了。對早年所宣傳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已不再提起,認為自由平等不適合當時的中國。
嚴復的晚年目睹西方文化的弊端而“回觀”中國傳統文化,從中尋求補救藥方和救國救民的真諦,但并非完全肯定傳統文化和全盤否定西方文化,他認為舊學“必不可叛”,但“可損益”,同時仍然主張學習西學,特別是對邏輯學、方法論并不輕視和否定。這一點,是應予以充分注意的,否則,就難以對嚴復的一生做出正確的評價。
注釋:
①詳見
②春秋初期,周王室雖已衰微,但傳統的“尊王”禮儀猶存。齊桓公、晉文公先后以諸侯身份代行天子職能,實際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當他們出兵征討他國時,往往打著天子的旗號,會盟時設法使天子參加,這被尊為“尊王”。同時,他們又常常幫助弱國抵御少數民族的侵擾,如齊桓公抗擊北方戎狄,拯救邢國、衛國,這又被稱為“攘夷”。
③《史記·魯周公世家》。
④《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⑤《重建嚴氏宗祠邦碑記》。
⑥《嚴復與家鄉》,第36頁。
⑦陳文龍,字君賁,莆田人,宋咸淳五年以進士第一人登第。累官至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張世杰、文天祥立益王于福州時,他出任閩廣宣撫史,兼知興化軍。景炎元年(1276年)冬,元兵攻破福州、莆田,陳文龍被俘,押送杭州,但他威武不屈,絕食不走,終于犧牲在岳王廟內,謚忠肅。
⑧《馬關條約》主要內容:中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中國將遼東半島(后加付三千萬兩白銀“贖回”)、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萬萬兩白銀;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
⑨《天演論》卷上。
六君子: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
《論語·衛靈公》,下引《論語》,只注篇名。
楊伯俊:《論語譯注》,中華書局出版,1980年12月第2版,第168頁。
南懷瑾:《論語別載》下冊,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第738頁。
嚴復:《救亡決論》,見《戊戌變法》第三冊,第64頁。
嚴復:《原強》,見《戊戌變法》第三冊。
柯遠揚著:《孔子中庸思想再認識》載《孔學新說》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子罕》
《先進》
《雍也》
王栻主編:《嚴復集》第1242頁,1549頁,1564頁。
柯遠揚、鄧華祥:《試論嚴復傳播維新思想的貢獻》,載《1993年嚴復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海峽文藝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
梁啟超:《50年中國進化概念》,載《飲冰室合集》文集之39。
《嚴復集》(五),第1547頁。
《法意》案語,第4冊,第961頁。
分別見《嚴復集》(一)第168頁,334頁。
《嚴復集》(二)第284頁。
分別見《嚴復集》(三)692頁,668頁。